第七十二章 最后的冲刺 (第1/1页)
笔趣阁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阁小说网apjuxio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2000年,我已经七十二岁了,但精力还很旺盛,身体尚佳。在一次同张氏族人闲扯中,说到现在文山北坊张氏,自南宋以来,子孙衍绵多代,因族谱毁于六十年代,已不知道辈份派号,大家希望能重修北坊张氏家谱,我听了觉得应该为族人担当起这副重担。
国兴修志,民富修谱。政通人和,正逢盛世。记录家族人文发展,激励后人奋发图强,族谱亦有其重要意义。
文山县城北坊张氏族谱为解放前所修,后来被毁,一切原始资料荡然无存。族人中仅知文山北门张氏,系南宋张不侉之后,族人派号是:“本立道生,务学敦恒”,其它史料一概不知。
为此,文山张氏族人认为,如果再不修谱,后代无派无号可循,更不知属何辈份,照此有辱先辈。如今健在的对前辈历史有所了解的人越来越少,趁我们年纪稍大健在,重修族谱甚为必要。几经酝酿、商讨,大家推荐我牵头组成修谱编写小组,于是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修谱事宜中。
族人们推荐了七人为修谱编写小组成员,编委们开了几次会,议定了几件事:一是调查各户人丁信息情况,二是收集祖上各支系情况,三是筹集资金,四是职责分工。
要修好族谱,首先印制基本信息统计表、重修族谱意见征求表、捐款倡议书等,发至各地族人,还发函到远在豫章省抚州、南诏省春城(孟那)的族人及海外二个哥哥。其次,查找、收集从南宋张不侉至曾祖父960年间的历史演变情况。这是最难的一项工作。
前面说到这次修谱是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进行了的,难度很大。旧谱、老谱均毁于一旦,城北坊张氏是从何年、何代、何人开基于文山?传至今日的辈份属何祖公的后代?各房分支是何祖公?至今传了多少代等等,都是一个迷。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去调查、访问、查资料。但编委中只有我和弟弟已离退休了,其他人有的远在抚成、南诏省等地,有的是农民,没文化、没时间,加上编写无工资报酬,所以,只有我和弟弟担负起此使命了。
宗弟负责走访调查、收集、整理归类已返回的资料,我负责到县档案馆、图书馆,查找、收集南宋以来960年间(南宋、元、明、清、民国)文山北坊张氏演变情况。
据我们初步调查了解,文山县姓张的有好几支:一是黄坪村张氏。这支是文山张氏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支。二是丁镇一支。三是水西一支。四是从樟镇迁至文山的一支。五是县城北坊张氏。
为了搞清我们这支家族历史发展沿革及与文山其它几支张氏的关系,我和小云去黄坪村,查看了黄坪张氏家谱。按族规,家谱不示于外人,承蒙黄坪的一位张老师的叔叔接待了我们,在他家看了一整天。
黄坪张氏族谱保存完好,共九大本,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至今已重修十九次。经查阅:黄坪张氏开基祖是宋朝时迁徙至文山黄坪开基创业,元朝初年因不肯叛明,为元人所灭,独张奎峰逃至黄桥乡湴塘村,做上门女婿,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元末迁回黄坪,重振家业,繁衍至今。
我们重点查看了他们的派号、名字、分支、分布等情况,但没有发现与我们北坊张氏相关联的信息,也没有“不”字辈或涉及到张不侉的资料。我们初步判断,黄坪张氏与北坊张氏不同属一支。我们对其它几支张氏,也进行了走访调查,没有找到任何有关联的信息。
2001年6月开始,我去县档案馆查找资料。
县档案馆保存了文山县设县制以来人文历史、社会变迁、重大事件等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我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重点查看“人物志”,从南宋查起,细细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先查到了关于文山开基祖张不侉的相关资料以及兄弟张不倨的历史资料。最难得的是发现了南宋宰相、文学家周必大为张不侉写的一篇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详细介绍了张不侉的生平历史、官职爵位、父祖沿革等情况。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传记,它解决了文山北坊张氏历史起源之迷。我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后又查到了许多张氏祖公的资料,都一一抄录并注明资料出处(即何朝代、何书、何卷、第几页等),以便复查。
档案馆上千年的历史古籍我都翻了一个遍,把有关的资料都抄录下来,作为第一手资料。后来我又去县图书馆查资料。从《永乐大典》、《宋史》、《元史》、《明史》都仔细查阅,查到了直系祖公张大观(道观)及不少张氏人物资料,我们终于弄清了文山开基祖张不侉的来历。张不侉,字谦冲,南宋时期于1131年定居文山,1140年去世,享年62岁,被追封为中大夫。
二个多月,我天天蹲在那里找资料,那时正是夏天,酷热的斗室,令我挥汗如雨,但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尽快查找到更多的资料,完成修谱任务。令我感动的是县档案馆、图书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也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可以随意查找任何一本资料、书籍。
他们没有索要任何报酬,而是热情提供方便。所以我在族谱《后记》里写了感谢县档案馆、县图书馆对我们支持的话。
后来,我们又到醪桥乡太公寺,实地考察了我祖太公张大观的墓地,可惜坟墓已被人挖掉了,又去醪桥水背庵找张氏祖公的墓碑,结果收获不小,从残碑上找到好几辈人的派号、姓名,大大充实了族谱内容。
我们边收集材料,边整理,边调查,边审核。我和宗弟还负责给每个20岁以上的成人写传记,写好后拿给他们本人阅读修改。各户的基本信息、相片等资料到齐后,我们进行整理归类,写出初稿,再请族人阅读修改,抄正后联系好印刷商。
我每天守在打印机旁指导打字员打初稿,那时正值年终,天气寒冷,打字室没火烤,只好强挺着,结果把我冷得感冒了,我一边吃药一边工作,打出清样后又校对两遍,再打出脚本,再交各地族人阅读修改,并寄岛省大哥、三哥审阅修订,最后打出一本正本,校对无误后付之印刷。
从1999年冬开始酝酿、2000年提上议事议程,到2001年11月完成族谱重修工作,共用了近二年的时间,耗时费力,我和宗弟吃了不少苦,我们没有要一分钱工资,全是无私奉献。
2001年12月我们在文山北坊举行了隆重的发谱仪式,文山县的族人和远在东乡的族人都到了,大家开会、照相、会餐,第一次欢聚一堂,真是半个多世纪历史性一聚啊!会后我们给在岛省的大哥、三哥和南诏省张球、张平生寄去了族谱。
这次修谱得到了三哥张学熙的鼎力支持,大哥张学有续写了“德贻千代,福衍万年”八代派号。三哥张学熙不仅带头捐款壹仟美元,还对族谱的篇章结构、史料编排、文字语言等,都一一作了审核和纠正,三哥对修族普真是一片真心。
东乡张务龙叔叔也捐款壹仟元人民币,对族谱内容及编排作了较大修改,承蒙他写了《前言》,又取了新八代子孙派号:“继宗承训,修祜绥吉”,为族谱增添了新内涵。
这次修谱,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起到了团结族人,激励后人,丰富族谱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撰写过程中,编委们殚精竭虑,历经艰辛,其中的苦涩只有我最清楚。族谱刊印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相片摆放不当,剪裁失误,这主要是印刷商排版时出现的纰漏,但我也有责任,就是最后审查不严。
……